- 當前位置:
- 網(wǎng)站首頁
- /
- 新聞資訊
- /
- 大同古城墻簡介:
大同古城墻簡介:
大同古城墻位于大同市中心區(qū)域,是我國現(xiàn)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,為國家AAAA級景區(qū),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大同城筑邑歷史悠久,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時就已經(jīng)修筑有規(guī)模宏大的城池?,F(xiàn)存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、魏、唐、遼、金、元舊城基礎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。主城門設四座,東南西北分別為和陽門、永泰門、清遠門、武定門,為保證交通便利,每個主門分設兩個小門,城門共計十二座,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,月樓、箭樓、望樓、角樓間隔而立,四門之外建有甕城、月城、護城河。
大同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北魏都城、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,于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“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筑”而成。城池輪廓略呈方形,東西長1.8公里,南北長1.82公里,周長7.24公里,面積達3.45平方公里。建有主城門四座,東曰和陽門、南曰永泰門、西曰清遠門、北曰武定門,同時還建有護城河、吊橋、城樓、箭樓、望樓、角樓、控軍臺等一系列軍事設施。明代大同府城并不是獨立的城池,為了加強防御,主城之外東、南、北三面各增筑一座自成體系的小城。景泰年間(1450—1457)巡撫年富于城北筑北小城,又名操場城。明天順年間(1457—1464)巡撫韓雍續(xù)筑東小城、南小城。三座小城與主城互成犄角之勢,使大同鎮(zhèn)城真正成為了固若金湯的重鎮(zhèn)名城,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杰出典范。
大同城墻建造工藝精湛,規(guī)?;趾耄O計巧妙,防御工程體系完備,為我國古代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。1981年3月,被大同市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6年5月,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大同城墻,歷史悠久,承接延續(xù)長,夯土墻體保存較好。2008年,經(jīng)過全面考古調(diào)查,古城主城墻夯土保存較好的墻體約占總長度的三分之一,保存一般的墻體約占總長度的三分之一,部分墻體尚存包磚及石條基礎。
2008年,大同市政府和人大通過《關于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的決定》。2009年開始實施大同古城墻保護修復工程,由市文物局負責建設,山西達志古建筑保護有限公司負責設計,修復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,按照明代規(guī)制,堅持“原形制、原風貌、原材料、原工藝”的文物修復原則,城墻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展開,在修復過程中,依據(jù)考古資料和確鑿文獻,城墻一律以規(guī)整有制的石條、石方為基礎,墻體用“三合土”夯筑,外包青磚。對原有土墻體,從外側跌壓逐層夯打,直到頂部,頂面鋪磚;土墻體斷開地段側以框架連接,內(nèi)外側均包砌城磚,使城墻在結構上渾然一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