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華嚴寺簡介:
山西大同華嚴寺,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AAAA級旅游景區(qū),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位于大同古城內西南隅,始建于遼重熙七年(公元1038年),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,后毀于戰(zhàn)爭,金天眷三年(1140年)重建。華嚴寺坐西向東,山門、普光明殿、大雄寶殿、薄伽教藏殿、華嚴寶塔等30余座單體建筑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,布局嚴謹。
山西大同華嚴寺,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AAAA級旅游景區(qū),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位于大同古城內西南隅,始建于遼重熙七年(公元1038年),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,后毀于戰(zhàn)爭,金天眷三年(1140年)重建。華嚴寺坐西向東,山門、普光明殿、大雄寶殿、薄伽教藏殿、華嚴寶塔等30余座單體建筑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,布局嚴謹。
華嚴寺,占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,是中國現(xiàn)存年代較早、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。華嚴寺始建于遼重熙七年(1038年),依據(jù)佛教經典《華嚴經》取“慈悲之華,必結莊嚴之果”的大乘教義而命名華嚴寺。清寧八年(1062年)建華嚴寺,奉安諸帝石像、銅像,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。
遼保大二年(1122年)華嚴寺內部分建筑毀于兵火后重建,至金熙宗天眷三年(1140年),通悟法師等重建大殿、觀音閣、山門、鐘樓等殿堂。后省學、慈慧法師又廣植花木,征集藏經,使華嚴寺得到恢復,但規(guī)模已遜于遼代。
元朝武宗至大年間(1308一1311年)慧明法師主持重修,大殿、方丈、廚房、堂寮都修繕一新,并新建浴室、藥房及房屋數(shù)百間。元末戰(zhàn)亂,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。
明初,華嚴寺被沒收為官產。明宣德(1426一1435年)景泰(1450一1456年)年間,又重新作為佛教寺廟并予以重修。華嚴寺分為上、下二寺。
清初順治五年(1648年)華嚴寺又遭戰(zhàn)火,只有大雄寶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。清朝時,其余殿堂又陸續(xù)予以重修,但規(guī)模和結構都不如前朝了。清朝末年,華嚴寺千瘡百孔,一片荒涼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,多次撥款維修華嚴寺。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,上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